踏访100位民间中医(151)忻州陈建平:辞官从医建树高,苦研良药患为先

2025-03-31  来自: 大公鸡报晓 浏览次数:29

传承中医文化

拨开天空的乌云

民间中医

你的光芒胜过夜晚繁星

我愿为您翻山越岭

却无心看风景……

传承中医文化

长按二维码,关注大公鸡
为防失联,欢迎及早关注
《大公鸡杨东》个人视频号


中国之所以伟大,

也有中医文化的贡献!
中医,
也是伟大祖国长城的关键一段!

毁中医,就是毁长城!

踏访100位民间中医》的发心,只是想找到真材实料的民间中医,并用铁一般的事实,来替这个社会的群体意识纠偏——

1、不要以为中医无效、落后,中医恰恰是自然人体的生命科学,卓(zhuo)越有效、浩瀚无边,博大精深。

2、不要以为中医无效,全世界范围内,那么多医疗科技,只有谁打败了新冠病毒?是中医!

3、千万不要忘了,在健康面前,甚至大病重病、绝症、疫情面前,我们还有中医!


——特别吁请——


特别恳请各地有关部门尤其是卫健委的同志,对民间中医多点包容!

有着真材实料、宝贵技艺传承的民间中医和秘(mi)方,可是你们当地的“国宝”和骄傲!希望能加以爱惜和保护。

实际上,随便哪个地方,一旦发现有一个名医甚至几个名医,都足于让本地人骄傲和自豪,他们不仅为贵地增光添彩,还会带动、盘活贵地的经济……


但Array某些地方出现了个别专(zhuan)业讹诈民间中医的碰瓷者,希望各地卫健部门的领导能够火眼金睛、识破他们,在此向你们道声:辛苦了!

也请某些恶意敲诈、碰瓷者注意:

现在是网络透明时代,

人在做,天在看!

你在做,我们都在看!

你要明白众目睽睽的威力,

请洁身自好,早日悬崖勒马,不要干丧尽天良的缺德事!

——

朋友们,对健康者来说,这篇文章可以不屑一顾,但对患有大病重病、疑难杂症、医院不治的绝症患者来说,无疑是个“天大的好消息”!



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,请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,动动手指转发出去,您的转发,也许恰好能帮助到某些朋友,谢谢您!
踏访100位民间中医行动,也希望能为许许多多患者提供一个新的希望,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,找到新的生机。



朋友们,

也许我正路过您的家乡,

也许民间中医就在你身旁!

如果你想寻找你家附近的民间中医,请长期关注《大公鸡报晓3》,我会不定期的进行文章更新,把我所有能采访到的民间中医的详细情况发布到这里,奉献给大家!

传承中医文化

踏访100位民间中医(151)忻州陈建平:辞官从医建树高,苦研良药患为先

采访时间:2024年8月28日;采访坐标:忻州德医堂

——编者按——

各位亲,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,大公鸡报晓《踏访100位民间中医》的采访报道已经发布至150位,尽管受到了“中医黑”的不停阻挠,报道发布暂时中断,但这并没有阻止大公鸡在线下的采访行动,相反,我们又遇到了很多很多让人振奋的民间高人、奇人。今天起,我们将从第151位开始发布。

前面150篇的采访报道,请搜索关注《大公鸡报晓》官网和《大公鸡报晓》微博等。

——又——

为慎重起见,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在采访完毕后进行长达3个月以上的追踪调查后,才把报道发布出来。

《踏访100位民间中医》行动,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民间中医的任何一分钱,也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患者的任何一分钱。

大公鸡的采访目的很单纯,只是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大海,只是为了让中医药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,让社会公众意识到我们还有中医,而且很了不起。

——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杨东

1

采访山西忻州的民间中医陈建平老师,是早就在计划中的,因为大公鸡和陈建平老师已经神交三年,期间有一次途经忻州,还曾约过陈老师,但因为口罩期间,忻州地区忽然情势紧张,他出不来,我进不去,最终未能如愿。后来总想着忻州离太原不远,随时可以来,反而被耽搁到现在。

这一次,在《踏访100位民间中医》的采访报道进入150位时,大公鸡心想,这再次开局的第151位,非陈建平老师莫属。正好,采访小组和拍摄小组也增加了几位小伙伴,就带他们一起去现场见识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。

2024年8月28日中午1点钟,顶着火辣辣的太阳,我们的采访车一路驰骋,直奔忻州而去。正是个好日子,天似乎也格外的蓝,就像大公鸡的心情,充满了激动和期待。因为一直很想来拜访陈老师,因为他的大爱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可能大公鸡的老粉都知道,这几年,大公鸡陆陆续续发过好几篇有关陈老师的文章,而内容都是抗病毒的思路和药方,这于当时处于口罩期惶恐中的我们,无异于雪中送炭,而这些方子也确实帮助了很多粉丝朋友,在《大公鸡报晓》后台,收到了很多感谢信,但低调的陈老师,却连一张照片都不曾提供,只是默默地做着一切。

而就在8月12日时,陈老师又一次为新一波的病毒感冒献方,而且一如既往地及时有效,所以大公鸡火速处理完手头的事,便立刻约见了陈老师。

得知大公鸡到达后,陈建平老师一路小跑着出来,热情地握手欢迎,他走路说话中气十足,干净利落,一件橘黄色的T恤更是把他衬得精神抖擞,引得同行的刘稳老师直呼:“陈老师,你好年轻啊!”陈老师笑呵呵地回应:“我都七十了!”

看着陈老师硬朗的身体,神气十足的劲头,实在无法想象,他也已步入了古稀之年,原来只有那花白的头发承载了岁月的更迭,陈老师还打趣大公鸡说:我头发一染,看着比你的都黑!似乎怕大公鸡不相信般,特地翻出了自己平常染发时的视频,是啊,一头黑发的陈老师,似乎又年轻了几分,乍一看,我们俨然是同龄人!

传承中医文化

爽朗的陈老师,爱说爱笑,虽是我们的首次见面,也一点不显得陌生拘束,完全是老朋友间的自在和轻松,整个采访水到渠成。

2

大公鸡是在陈老师的中医诊所“德医堂”完成的采访,鲜亮的三个字,十分抢眼,也让人十分动容,在采访民间中医的四年多,大公鸡无数次听老师们讲过“无德不可从医”,而像陈老师这么把“德”与“医”挂在了zui显眼的地方的,还是头一个,而他也用一生在践行着这份责任,正如门口的那副对联所写:悬壶济世胸怀仁爱,大医精诚药克顽疾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平时是周一、四、五、日的上午坐诊,采访这天是周三,陈老师一见面就说今天不接诊,我们好好聊聊,但没想到店里还站着不少人,地上摆满了熬好的中药。

原来是代县的一位患者在取药,他是在朋友的介绍下,开车100多公里来的,而陈老师的病人也并非仅仅局限于这方圆百里,什么浙江、贵州的,很多外省的患者,都来上门求助,甚至远在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的患者都受过他的恩惠。但他从不问患者从哪里来,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的自己,因为他从不宣传,只是默默尽着自己的义务,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健康!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问诊室的窗户和诊所的大门相邻,同一个朝向,中间只有一个木质的花窗相隔,可以随时看到进出的患者,从门口进来需要路过抓药的大厅,才能到达陈老师的问诊室,大公鸡进去时,正好看见满窗的阳光洒在陈老师身上,宛若带给患者的希望之光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2008年,陈老师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回来开的诊所,不过那时的条件并没有这么好,诊所是背阴的南房,在那里陈老师一待就是十几年,全年无休,因为房子阴凉,即便冬天他穿着棉裤皮靴,依旧伤了身子,跟如今的满窗阳光简直没法比。

如今的问诊室里,一张桌子将空间三分,陈老师坐西席,对面是自己的徒弟,患者沿桌边一坐,挨着两位老师方便检查,也方便开方。现在陈老师已经很少写方子了,都是在替患者把脉之后,口述由徒弟代笔。

“跟前的这个徒弟还没出师,不过跟着我也有六七年了,其他的徒弟已经出师单干了。”陈老师对大公鸡说。

现在的陈老师,手里只有乡村医师资格证,而职业医师证,他在北京时也有,但纸质档案转电子档案时,正好赶在了他回山西的空档,阴差阳错落了空,后来陈老师在忻州也曾两次报考,连监考老师都听过他的事迹,但总是考完就没了音讯,即便他托人打听也没给个明确的答复,只好不了了之。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
3

要说陈老师和中医的缘分,也是zui俗套的情节,因病结缘,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居要职,正是春风得意的他,却会选择弃政从医。

大概25岁的时候,陈建平患上了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,去了北京上海等好多地方都治不了,最后去西安求医时,结识了他的启蒙老师王晋源。王晋源是祖传的中医世家,虽然一直住在西安,却是山西人,仅一个星期就调理好了陈建平的病,而且还起了爱才之心,说陈建平性格太直爽,不适合当官,但zui适合学医,毕竟记忆力好、学习能力强、品行也好,这么好的苗子不做医生太可惜了。

没想到,1955年出生于山西省保德县一个领导家庭的陈建平还真动心了。他虽出生不错,但成长得并不容易。年幼时,父母工作忙,他在奶父家长大,7岁时才被接回父母身边读书,然而很不幸,12岁时因为时代变革,家庭也发生变故,他被迫辍学,开始为生计奔波,吃过很多苦,受过很多罪,也给二十多岁就患病埋下了祸根。

“不过,正因为什么苦都吃过,什么事都扛得起,再加上踏实努力,所以才20多岁,我就已经从工人转型干部,再由干部打拼成了领导,只是没能完成的学业,终究是我心底的遗憾。”陈建平老师说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
对于王晋源老师的提议,陈建平当时只说:“我书也没念过,啥也不认识。”但他的老师却说:“我教你,你就是我的关门弟子。”王老师便送了两本书给他,上面还留存着老师自己的名字。

就这样陈建平开始了自己的中医生涯,他白天上班处理工作上的各种事务,然后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学习中医。

大公鸡好奇地问:“那你di次学的时候,有没有不感兴趣或者不高兴?”

陈老师当即表示:“有,中途就有,刚开始还可以,一年多的时间里,挺感兴趣的,到了中途呢,一是因为单位上事情比较多,也有点乏味了,我就不想学了。那时候,给我布置作业没有电话, 更没有那些微信之类的,就是书信往来,每个月布置两次作业,我就交两次卷。当时,我才23周岁,已经是宾馆一把手了。每天晚上熬夜,年轻人不自由,还有社会关系之类的,而且我大小算个领导,那些社会活动也多,到后来就放弃了两个月时间,两个月没有写信,没有读书,最后还是老师特地找了一个电话,给我打电话过来,把我训的呀……,最后就又开始学了!”想起年轻时的往事,陈老师似乎也变回了曾经那个挨训的毛头小子,他说,“我一辈子为了学习,就算年轻时当宾馆经理、电影公司经理的时候,都没看过一回电影、跳过一回舞、没上过一回KTV,甚至连那电影院里都没进去过,这就是当经理的,当时人家还笑话我呢!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说着自己就笑了,却让大公鸡觉得不可思议,谁不曾年少轻狂,何况还有工作的便利,到底是怎样坚持和自律,才能守住内心的纯粹,心无旁骛地专注读书?这样的读书态度,也注定了陈老师的不同凡响,而他读书的刻苦,也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。

陈老师让家人把他的书拿来给大公鸡看,没想到家人拿错了,搬来六七本书,足有一尺高,这些也都是陈老师案边常读的,但还不是他zui常读的两本。那两本是A4纸对折的大小,一本五六厘米厚,硬封面,外面还特地包了封皮,不难看出陈老师对它们的爱惜,但被翻阅的次数实在太多了,即便有胶带之类的粘粘补补,也拦不住书的日益破损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这两本书便是陈老师的启蒙书,他怜惜地翻着书跟大公鸡说:“这已经是第5套了,前面那4套都翻烂了。我zui开始接触的便是这药理药性的书,而且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让认药,不让看方,但我过去得病的时候,自己也买了一些这方面的闲书,会看一看那些方子,他一个方子都不让我看,谁的方子也不让我看,我就很难受。而且就这两本书让我看药理药性,你看字这么小,还没有蝇头大(大概是宋体六号字的大小),所以学着学着后面就有点乏味了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顿了一下又说:“这几千种药,全部都得看完,从药材的生长、属性,一直到最后的用途,全部都要背下来。比如柴胡,你光知道是疏肝的,或者解热的,它还有啥作用?你得都把它吃透,一辈子要在上面用。”

这到底是痴迷到了怎样的程度,才会如此日复一日,翻烂5套书?大公鸡不由对陈老师肃然起敬,也明白了什么叫比你聪明的人,往往比你更努力!

他接着又说:“因为总看这些小字,我不到40岁,就戴上了300°的老花镜,但也经常看不见,甚至得拿着放大镜看,但你看,现在这么小的字,我都看得清楚。”

大公鸡不由好奇地追问:“怎么好的?我的眼睛也到了衰退期,慢慢感觉有时候也看不清了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笑着说:“精气神好了,眼睛就好了,我给你瓶药吃吃就好了。”陈老师说得气定神闲,仿佛他看的不是病,送的不是药,而是邻里间院子里随手摘来的瓜果蔬菜,这便是他勤学苦练后的自信。

4

随着陈老师在中医上的不断深入,他越发觉得自己的公务工作束手束脚,先是主动申请调成了闲职,40岁时,干脆正式离职,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医。

“我那时候这才明白老师先让学药理药性,再看方子的苦心:di,研究不明白药理药性,很多药不敢用;第二,没有扎实的药理药性基础,只敢按着书里的用剂用量照搬,不敢酌情增减,做不到守正创新。”

陈老师接着解释说:“我现在才总结回来,汉代是汉代的时候,咱们21世纪是21世纪的时候。时代不同了,人的思维也不同了,生活的大环境也变了,汉代以前连盐都没有,我们早年里,连花椒大料也吃不上,但现在十三香、二十八香的,完全变了样,所以守正就是守过去人家那套,经过辩证求因、审证论治后,按照祖方的配伍原则,确定君、臣、佐、使,形成yi的结构和特定的剂量,而创新就是要创现代的新,从理论、学科、思维、治疗方案上创新药方,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。为了geng解决后代的身体问题,我还写了一本书,叫《现代人体质中医处方解集》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,目前还在审稿,陈老师拿给大公鸡看的是审核中的样刊,走的时候,还把这套书送给了大公鸡。书的每一册有A4纸大小,460多页,上面的药方都是陈老师四十多年来,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整理的,不仅有详细的用药配方,还有详细的方解,足见陈老师扎实的药效药理基础。

陈老师的每一个配方都有名字,也都有出处,每一味药的药性药理、组合方式、疗效、用量,他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直以来他也从不藏私,总会热情地讲给身边人听,甚至还手把手地教大公鸡把脉,说要左手搭右手,右手搭左手,这样把的脉才准确。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让大公鸡自己搭自己的脉,大公鸡这才发现其中的奥妙,原来正手摸和反手摸的效果完全不同,反手摸时脉搏的跳动会更强烈一些。陈老师还告诉大公鸡:“把脉不是轻轻把手搭在患者的脉搏上就行,而是需要用功的。何为用功呢?”陈老师让大公鸡触摸他正在把脉的小臂,肌肉紧绷,摸起来是坚硬紧实的,而在正常状态下,陈老师的手臂也是柔软松弛的,这便是用功和不用功的区别。

“事实上,不用功的状态下,你根本感觉不到病人的脉搏是什么样的,这就不叫把脉。”陈老师说,“像现在的很多中医给病人把左右脉都不换手,手指松松垮垮地搭在患者脉搏上都是不正确的,都是基本功没学好。我徒弟拜师后,首先教的就是把脉,这是学中医的di课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此外,陈老师还纠正了大众一直以来的一个错误认知,比如有的女人头发有点白或者脸色不太好,就觉得自己是肾虚,其实不是,中医肾虚和西医肾脏中的“肾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中医的“肾”并不是指我们身体排毒的这个器官。

陈老师解释说:“女人其实没有肾,男人的肾就是命门,也就是阳气所在的后背的位置,而女人的阳气在宫包,从充血、代谢,到性欲都由它控制,所以这个位置yi要保护好。”

“同时,吃啥补啥也是大众的一个误区,并不存在吃猪腰子就补肾的说法。对陈老师而言,他一般也只会给对方添命门的火,而不是补肾。”

“男人女人的阳气不同,也导致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,那就是被打死的人,男女都是趴着的,不同的是男人永远是后背朝上,而女人永远是肚皮朝上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对于大公鸡这个门外汉,陈老师都恨不能倾其所有教导,而对于自己的弟子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,更是毫不吝啬,大公鸡再一次为陈老师的无私大爱感动,并当面感谢了陈老师疫情期间无私献方的壮举。

5

面对大公鸡的称赞,陈老师谦逊地笑了,他说:“口罩期间,全国各地都有给我转钱的,但我一个也没有收,而且我这药店还免费给周边的人送防疫小包,我做的。另外还专门找了一个工厂,给上海做了防疫小包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
大公鸡又问:“口罩刚开始的时候,被传得非常可怕,你当时害怕吗?”

陈老师笑着说:“不怕,因为这Y情呀,本来就是一个病毒性的感冒!”

大公鸡拍手称赞:“这话说得真好!”对于Y情,很多中医老师都是相似的态度,就靠着这么一根针、一碗汤,愣是把病毒治得服服帖帖的。

陈老师说:“中医,要学五运六气的预先制度,而且我看《地母经》早就知道了。”他翻到庚子年,指给大公鸡看,上面有两首诗,如是道:“诗曰:太岁庚子年,人民多暴卒。春夏水淹流,秋冬多饥渴。高田犹得半,晚稻无可割。秦淮足流荡,吴楚多劫夺。桑叶须后贱,蚕娘情不悦。见蚕不见丝,徒劳用心切。地母经曰:鼠耗出头年,高低多颇偏。更看三冬里,山头起墓田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随后,陈老师接着说:“2019年就是庚子年,庚子年就是冬天北方不冷,南方不热,不热的话,就湿气大,北方的热把南方的湿接住以后就是温湿。事实上,2018年的冬天,我就把这第二年的疫情方子发了,你到快手上就能找到,看时间就知道了是2018年的事,咱们中国di个提出我这个观点的是王永炎,他是在我后面提出来的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大公鸡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,王永炎院士的预言是2019年6月2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答辩评审上提出的,依据便是五运六气,从时间上看,陈老师的预警比王永炎院士的还要早半年,而老祖宗的智慧更是在很多很多年前,就预知了后世,因为这都是自然流转的轮回,而文中的“吴楚”正是武汉,时间地点事件,原来早已写的明明白白,只是我们后人舍弃了老祖宗的智慧,才会被这突如其来的病毒搞得乱了手脚。

6

看着声如洪钟,有说有笑的陈老师,你绝不会想到,他也有疾病的困扰,他说:“我因为尝这中药,在20多岁时就把自己吃成了慢性肾病。我吃那些附子、三七,在三四十年前,我还没离开单位时,就尝过,而且我出事中毒也不是闹了一回两回了,我把肾脏吃成了蛋白尿、肌酐高……”他甚至还打开最近的检查单给大公鸡看,同行的刘稳老师,是西医出身,对于检查单再熟悉不过,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。

大公鸡还是头一次见为了试药,如此不惜代价的中医,当被问到后不后悔时,他依旧笑着说:“后悔啥,你愿意么,还后悔啥?一愿打一愿挨,这不需要后悔!人活着总要付出点啥,你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!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可能以身试药,便是中医古往今来的传统,神农、李时珍、孙思邈等,史上有名的大医无一不是以身试药的先锋,包括现代科学家屠吆吆,都是在以身试药中不断尝试突破的,没有什么比切身的体会更刻骨铭心,陈老师说:“因为我自己都喝过,才能在患者还没有喝药时,就告诉对方用药后的反应和疗效。”

平常陈老师开的多是汤药,但在调理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心脑血管,以及各种血液疾病方面,他却有一味专药,这便是“平义新康”,原先也称通瘀灵,他说:“我现在极力地就是想把我这一味药,在中国推广,在世界上推广!”

为什么陈老师对这味药方这么执着呢?这还得提起他的个人经历,27岁时,陈老师心脏血管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阻塞,那时候还得开胸打支架,他并不愿意,就坚定地选择了中医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因为自己经历过,所以更加懂得其中的苦楚,也更加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,让自己的患者少经历一点自己曾受过的痛苦。

“中药的药方能保肝养肾,延缓衰老,增强免疫,净化血液,清理血溶栓,去除血管斑块,预防血管阻塞硬化,从而有效保护心脑血管。”

陈老师说:“因为学这个技术,我去包头市学习了三年,包头市有个老中医,专门是看心脑血管的,是祖传下来的,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告诉我里边加的是什么药,只是今天买三味药,明天买三味药,我就跟着老太太开始拿着70来块,看她每次买的时候就记下,真是学艺不如偷艺,之后我又把它进行了改进,并做成了专利。以前是粉末,现在做成片后,一次zui大的剂量只能吃八片,如果你有淤堵,今天吃完明天大便下来就是黑的,什么时候大便不黑了,说明清理完了,1瓶能吃45天,300来块钱,一般十多天就不黑了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延续他一贯试药的作风,说着便当着大公鸡的面吃了八片,还十分自豪地说:“我现在的心脏一点毛病都没有。”

7

采访中,因为有病人来访,陈老师两次中断采访,不管什么时候,陈老师一直记得看病救人才是自己的di要务,正如他的医疗理念“一切为了患者,为了一切的患者,为了患者的一切”,于是大公鸡也有幸见到了陈老师问诊时的风采!

传承中医文化

di一位患者是陈老师的老病人,目前正在吃药,这不上次的药还没喝完,看到陈老师在便又来了,这便是找民间中医的便捷,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排队预约,还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掏挂号费问诊费,而且没问两句就被对方打发走了。

面对患者,陈老师非常有耐心,笑意盈盈地问着她的症状和吃药后的效果,对于患者的疑问,陈老师也认认真真地解答着,并不会因为对方听不懂药理而敷衍。

患者身上的问题其实蛮多的,心脏不好、浑身疼、手麻、出汗,这次来还说有些心麻意乱,陈老师判断是情绪,便在病人的一再要求下,给她开了一盒几块钱的柴胡舒肝丸,让患者自己去其他药店买那种大丸的药,每天早晚各一颗,至于其他药剂,陈老师便不再添加,只让她喝完手里的药再看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看病这么多年来,从不收挂号费、问诊费,也从不给患者多开任何一味药,这里差不多zui贵的药也就是一星期五六百,当然像癌症、腺病、甲状腺、水肿病等的药费要贵一些,陈老师说:“这些病,药比较贵,所以我们调理的话就是提升速度,你比如刚才那个病人(中断采访接诊的第2个患者)一副药50块钱,一个月得三五千块钱,而我六百块钱吃一个星期就解决了,那别人自己会算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毕竟买药不是买白菜,不是越便宜越好,看的还得是药到病除的疗效,而陈老师说他的药材二十多年了都是从安徽进的,并且专门有一个公司负责,全部是质量好的,价格还低,而且用的都是原始药材。

为了让大公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,陈老师还让徒弟拿来了茯苓片给大公鸡看,并说:“茯苓片是真的,但茯苓丁丁是搅拌上滑石粉的,所以药效就会大打折扣。”陈老师还告诉大公鸡:“现在的药材无论哪里,假的都很多,但假的价格上不去,你价格便宜了就是假的,所以想买真的就去正规的大药房去,不要只盯着价格,不然同样的方子你抓的药就是没疗效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还笑着说:“过去的话,我的药费一个星期是300元,随着现在中药材价格上涨,一个星期是600元了。”

这样一个数字,实在超出了大公鸡的预料,但一点不妨碍陈老师对他的患者大方,很多把患者折腾的死去活来的毛病,在他眼里都是小问题,甚至连钱都不用给,他说:“比如,你脚上有骨刺,疼得不能着地,来了不用花钱,给你点药,回去自己涂点就不疼了;再比如,牙疼的不行,只一味药,连钱都不用;角膜炎,我给你三颗药,用点明天就不疼了;还有娃娃们的那些鼻炎,也不用给钱,给瓶药回去喷喷就好了。”

难怪一进门,陈老师发现大公鸡是风热,让徒弟拿来的药膏那么小巧,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他随手拿来免费送患者。

不过,陈老师的药膏虽小巧,但效果真不错,大公鸡只是用棉签蘸着药膏,在两个鼻孔里转了一圈,鼻子便舒服通透多了。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
8

不过,大公鸡还是向陈老师问出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:现在很多人对中医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偏见,觉得中医能调理好疾病,也是撞大运了,您怎么看?

陈老师说:“不是碰运气。不过,我们首先得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为什么病人不相信?有可能是他的技术差,学艺不精,花架子,人头痛了你说他肚子疼,这样你就逐步失去了对方的信任,因为你胡说,病人就不会信任你;另外就是,你本来只会调理一个病,有的甚至说偶尔会调理一种病,然后就大肆宣传;第三种就是《备急千金要方》里有一句话就是‘大医精诚,医者仁心’。精,就是指自身的医术;诚,就是你的胸襟,你的品德。你作为一个医者,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,很多人嘴上是这么说的,实际行动上却不是。有点技术的摆架子,没技术就是骗子,才出现了这样的局面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大公鸡又接着问:作为一个全科医生,你觉得自己在中医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段位?

陈老师依旧笑着说:“这个不好评价,我只能说我现在还在学习,70岁了,我还在学习。到底什么评价?只能由患者去评价。”

陈老师是一个很实在、通透的人,他不会过分标榜、吹嘘自己,也不会粉饰太平,真的是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,每一句话都讲得坦坦荡荡。

当大公鸡问他是不是有不接收的病人时,他也很实在地说有,一看没法调理的就不接收了。至于怎么判断的?一个是把脉,一个是参考西医的检查报告,跟很多中医对西医嗤之以鼻不同,陈老师的观点更为客观,他说:“透过把脉你看不出具体的血压多少,白细胞多少,红细胞多少,只能看出是贫血,但到底贫多少,是10g/L,还是8g/L?不知道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接着说:“再比如说,之前有个患者70岁了,肺癌骨转移。他得了肺癌,而且原来就有这个骨关节坏死的毛病,那到底是骨转移还是骨关节坏死呢?因为他原来就疼,坐骨神经原来就疼,而癌症放射也是这种疼,所以你就很难判断,但西医一化验,一扫描,你就确定了!”

“不过,西医的检查也不是总靠得住。”陈老师又说,“上上个月,有个女娃娃,才24岁,说检查出了癌症,是哭着回家的,全家也吓得哭成一团,最后找到了我这里,我一看说不是癌症,只是囊肿,2个星期就好了。不然就要去山大医院当肿瘤看了,那就不是化疗就是放疗了,所以只是做一个参考。”

虽说陈老师在接收病人前,会有自己的判断考量,但也耐不住患者和其家人的苦苦哀求,尽管他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,至少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,延长寿命,所以在跟患者协商一致,签署协议后,也会尽力试上一试,有些便也幸运地又活了下来,比如那个肺癌转骨转移的那个七十岁患者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在陈老师看来,在急症上,西医有它独特的优势,但在慢性病上,中医才是扛把子,比如,脾胃病,西医就没有合适的药。

9

作为一个从医四十多年的全科医生,陈老师创造的奇迹也不在少数,跟大公鸡讲述到不同的疾病时,就会拿出不同的医案,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患者的信息、症状、就医时间、所开处方,医案管理非常条例,方便随时查找翻阅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案例1:一个患者,因牛皮癣住院很久,却是带着满头牛皮癣出院的,吃了两个星期汤药,好了。

案例2:一个牛皮癣长在手臂上的患者,已经腐烂的看得见骨头了,在陈老师这一个星期就好了。

案例3:一个很漂亮的姑娘,脸上却长了一大块黑斑,原来是黑色素沉淀,来陈老师这里两个星期好了。

案例4:西安的一对姊妹,患有滑膜炎,经陈老师的手很快就看好了,通过中药调理,滑膜再生,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,为了感谢陈老师,还给他介绍了很多关节病的患者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案例5:一个乳腺癌患者,放疗了十几次,两个乳房都切了,经过陈老师调理,至今健在。

案例6:26岁女子,先天子宫萎缩,从没有月经,调理2个星期好了。

案例7:一个在吕梁交警队上班的患者,因儿子得了脑膜炎,一直醒不了,他着急不已,引发了病毒性高烧,山大医院所有专家都上阵了,也没能退烧,甚至连饭都吃不下了,回到陈老师这,只开了一副药,喝完熬的di遍药就好了,引得医院的专家都怂恿患者来向陈老师讨药方。

案例8:甲状腺患者,脖子上像被塞了两个大气球一样,2个星期好了。

案例9:1个胃癌初期患者,来时咽不下东西,一个星期后好了,能吃东西也能喝酒了。

案例10:在市医院,两年没治好的焦虑症患者,在陈老师这1个星期好了。

此外,在陈老师的医案里,像一副药好了的面瘫患者,一星期好了的肾病患者等,并不是个例,但陈老师依旧稳扎稳打,并不曾大肆宣扬,秉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,并不去夸大疗效,而是坚定地用自己的爱心、细心、专心、耐心、责任心,去换取病人的放心、舒心、安心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正因为陈老师严谨的医学态度,来找他看病的西医大夫也很多,zui典型的一个患者,自己就是消化科的主任,却被消化方面的疾病,反反复复折腾了三四十年,经陈老师调理2个星期好了,之后还亲自登门表示了感谢。

作为一个全科医生,在心脑血管、甲状腺、癌症等多种疾病面前,陈老师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战,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调理方案,甚至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中医系统疗法体系,按照男、女、老、少的划分,jing辩证用药,而且效果显著,从未产生过任何不良反应或者医患纠纷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
10

我们都知道中医里并没有癌症之说,但陈老师却告诉大公鸡:“但以前也有瘤子,张仲景的时候就有,你比如说这个甲状腺,以前叫气瘿病、湿瘿病,过去这个瘤子也叫疽病、痈病,张仲景那时,调理癌症zui有效的一个方子就叫阳和汤。”

对于很多疾病和药方,陈老师都是不用迟疑的张口就来,一切都了然于胸。可这样的他,对于自己的身体也存在着无能为力,都说医不自医,陈老师自己是深有体会,医者自己用药会疑惑,从而会严重影响判断,让药效大打折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虽然自古以来“医者难自医,渡人难渡己”,但也难免会沦为业内的笑柄,成为中医黑攻击的武器。

所以采访到这里,大公鸡内心也是纠结的。作为一个媒体人,大公鸡言辞一向中肯,讲究实事求是,但想到“中医黑”的信口雌黄,还是有些顾虑,大公鸡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,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中医老师,故而担心这篇报道,被有心人利用,给这位充满大爱的老中医,招来无妄之灾,所以也请看到文章的你,理智看待医不自医这件事。

人食五谷杂粮,都会有疾病的困扰,中医也不例外,陈老师早年的经历对身体的损伤,试药留下的后遗症,长期在阴凉房子里看诊造成的损伤,很多都是不可逆转的,所以陈老师给亲家的膀胱癌,一个星期就调理好了,对自己的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
2018年,陈老师患膀胱癌,自己给自己调理康复了4年,之后又有复发,大公鸡来采访的前一天,陈老师刚做完手术,虽然他知道这样的手术治标不治本,而且膀胱癌是zui容易复发的,但阴寒体质的他,再加上脾胃难受无法按方服用正常剂量的药物,同时行医长期久坐,一忙就忘记喝水的缘故,更是给自己制造了很多不利于康复的因素,所以他只能采取zui简单粗暴的方式。

一见面,陈老师就很敞亮地跟大公鸡说了这事,一点没遮掩。坦白说,以陈老师的身体状态,实在看不出是一个身体有恙的人,对于这样的陈老师,大公鸡是既敬佩,又心疼。

对陈建平老师的选择,大公鸡表示理解。

就像张伯礼先生那样,在那个非常时期,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工作,直接对自己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,哪怕被人诟病,也在所不惜。大公鸡一直说,其实,有多少人懂得张伯礼?只有心里装着大众的人,才会如此忍辱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古往今来的大医,也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,比如一代医宗黄元御,同样对自己的病无能为力,眼睛有翳、脾胃有伤、胆破神伤而亡,年仅53岁。

西医中,对自己的疾病无能为力求助中医的,更不在少数。

那为什么对我们当下的中医便如此苛刻呢?对这些不顾自己的身体,始终坚持在救死扶伤di线的民间中医,我们不应该致以zui崇高的敬意吗?

11

看着那一摞摞医案,其中不乏很多经典案例,而这便对应着很多珍贵的药方,但陈老师却和很多动不动就把祖传秘方挂在嘴上的中医不同。

他说:“哪有什么祖传的秘方,都是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,自己加工,结合经验得出来的,然后传给我儿子、我孙子,这就是祖传的方子。其实大家的方子大多是从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演变来的,所以说这哪算是祖传的,我也zui讨厌祖传的说法了,这哪来的祖传?就像我这个药(平义忻康),后来方子都找到了,书里全有,是你自己没学到,这个在汉代时候就有,而明代的书里叫《换血散》,过去用于治疗中风的,就是说把你的血换一遍,在这个基础上我加了几味药,这就能说是祖传的方子了。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就是这么直爽的人,什么事都不藏着掖着,随后又接着说:“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,同样的病同样的方子,可能你吃2个星期好了,他吃3个星期也没用,所以zhong还是自己对药性药理的掌握、变通。不然都说是祖传方子,藏家里了,中医还传什么?”

对于陈老师没有祖传秘方之说的言论,大公鸡大为震惊,也颇为赞赏,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的胸襟,中医何愁不振兴?

同时,大公鸡又提出了自己另一个困扰:“中医界有给非常不好的现象,那就是派系之争,什么火神派、滋阴派……,大家互相看不起。陈老师,你是什么派,有没有觉得哪个派系zui权威?”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笑着接话道:“我是无门无派,我是自由的,就是哪家有特长,我就学哪家,是哪家都学,我也谁都瞧得起。我的观点是不用说这派那派的,中医讲论治,我的观点也很明确,能调理病的就是好派!不管它什么派,也不分这派那派,咱们太阳是一个太阳,月亮是一个月亮,你还能分清太阳那一半是你的,这一半月亮是我的?”

随后,陈老师又补充道:“我一向zui反对歧视,另外一个,就是我更反对从书上直接抄方子,你看,我给你举个例子,这个肠粘连,比如说肚子这里疼,我就三味药,便能治,而这个方子你也能开谁也能开,随便找个人就能开,但是你开的药一样,克数却不一样,同样是三味药,可能你吃上更疼了,吃上我的就好了。同样是三味药,这个剂量不一样,效果就不一样,这就是实践,你就是把张仲景刨出来,他也不能说这是他的方子,他不可能说白芍只用60克或90克就能直达病灶,他还是15克,药性药理不一样,走的路径不一样,你该往肩膀上走的,你吃到其他地方去了,你说管不管用?你要了解药!”

“为此,你很难做出一个标准来,给你举个例子,金匮肾气丸,这是张仲景的,后来张景岳出了一本书叫《景岳全书》,他是滋阴派,用的是六味地黄丸,就是减了几味子药,东西是一样的,他改了一下,就是他的了,六味地黄丸就是减了个肉桂、附子等,用的是山药、丹皮、熟地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,但不加肉桂、附子,它就变了,就是因为这两味子药,整个方子就变了。”听着陈老师一字一句的讲解,大公鸡才恍然大悟,真的是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,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名字我们都有知道,却不知道它们之间还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传承中医文化

陈老师还笑着跟大公鸡说:“你知道,我当年学医学到什么程度,没病去看病,就为讨来各家的方子看。”

陈老师热情好客,国内几乎有点名气的中医老师,他都认识,甚至都是称兄道弟的朋友。

采访到这里时,大公鸡照例又问:“你孩子跟您学吗?”陈建平老师说:“学呢,我儿子在学,他以前是在纪检委工作的。”

啊?这让大公鸡颇为诧异,在如今人人都在追求铁饭碗的时代,陈老师这个做父亲的,却让儿子放弃公职,跟着他一起传承,如今并不景气的中医,这是怎样的气魄和格局?不得不说,陈老师对中医爱得深沉!

传承中医文化

采访结束时,陈老师还热情地邀请大公鸡一起吃晚饭,尝尝这里的土特产,并且还特地准备了家乡的特色红枣,这些都被大公鸡笑着一一婉拒,一直以来大公鸡从不拿中医的钱,不吃中医的饭,也不拿中医的任何礼品,而是请陈老师省下这些时间,带大公鸡参观一下他的中医馆,从药材、书籍、证书、锦旗、牌匾,我们一一看过来,陈老师讲述着它们各自背后不同的故事,比如,门口的木质雕刻挂屏,是一位患甲状腺痊愈的老师送的;两个“如神先知,妙手回春”的牌匾,是一对习惯性流产的夫妇,在生下一对双胞胎后送的……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转眼间又到了告别的时刻,我们在德医堂的门口合影留念,陈老师还穿上了大公鸡特意为他带来的中医老师定制红马甲,对着镜头,我们一起喊出了:

“千里黄河水滔滔,中华医药永不倒!”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透过眼前的镜头,大公鸡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母亲河,滔滔不绝地流向远方,也仿佛听到了中华医药救死扶伤的歌颂,在世界健康史上矗立起的丰碑……
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传承中医文化


——大公鸡提示——

 

无论你看中医西医,

治病要趁早!

无论中药西药,

早预早防重要!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他们,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,光芒胜过夜晚繁星;

他们,是降落在凡尘的医德星君,默默担当着疑难杂症、大病重病的救星;
他们,没有科班文凭证书奖章和高(gao)贵的头衔职称,却传承着真正的中医精髓;
他们,能治医院治不了的疑难杂症、大病重病,即使治不好,也能延长生命时光;
他们,虽属于底层小众、生活清贫,却满腔热血服务于民;
他们,还保留着我们对中医残存的信仰,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脊梁!
我愿拨开天空的乌云,为他们翻山越岭……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传承中医文化


传承中医文化

长按可加大公鸡助理微信:dgjbx888

传承中医文化

长按二维码,关注大公鸡

 为防止失联, 您也可以

搜索关注

《大公鸡探寻》个人视频号

传承中医文化

大公鸡杨东



关键词: 传承中医文化   民间中医   大公鸡报晓   中医  

推荐资讯更多

大公鸡报晓记者杨东,大公鸡报晓民间中医,大公鸡报晓弘扬传统中医文化,大公鸡报晓关注中医,大公鸡报晓自费采访,民间中医自律联盟

网站地图 XML


大公鸡报晓助理微信